撿麥穗拾紅薯,搬磚上山砸石子— 回憶錄范本《房車以后》(7)

 作品節(jié)選    |      2020-06-15


6月,驕陽似火。學(xué)校放麥假。田野和村莊充滿了麥香味,那是讓人神清氣爽,充滿希望的味道。端午節(jié)前后,大人們只忙一件事。那就是磨好鐮刀,戴上草帽,突擊割麥子。為什么要突擊呢?怕下雨,麥穗熟透一碰雨水容易脫落發(fā)霉,生產(chǎn)隊去交公糧容易不合格或者降低等級。所以,收麥子季節(jié),農(nóng)民不怕流汗不怕曬,就怕下雨。一下雨,可能一年的辛苦勞動全白費了,所以叫搶收麥子。

割完麥子扎成一捆一捆的,然后用人背馬駝快速運到打麥場上,用打谷機脫粒,或直接把一捆捆的麥子平鋪到打麥場上,幾個大人拉著幾百斤重的石攆子在麥子上一遍遍碾壓,碾幾遍就把麥子翻一遍,翻幾遍以后,麥穗里的麥粒大部分脫粒落在下面,形成厚厚的一層麥粒。用釘耙收走麥稈,如果天氣好,直接暴曬,不用幾天,麥子就能曬干入庫。

大人們干完了搶收麥子的活,輪到我們小學(xué)生、初中生上場了——去麥地撿拾麥穗。拾到的麥穗統(tǒng)統(tǒng)歸生產(chǎn)隊所有。麥子成熟,麥穗干脆,一碰,稍用力麥穗易脫粒,或麥稈折斷掉就在地里。突擊搶收麥子時大人們根本沒時間撿,所以留給孩子們撿。

生產(chǎn)隊收上來的麥子,除了交公糧外,還會留出一部分分給每家每戶。這樣,麥收之后,就不用頓頓吃紅薯了,也吃幾餐白面條。印象最深的就是,吃“兩參”(紅薯面條和白面條混合起來),那個年代,白面是多么金貴的東西??!

秋天,秋高氣爽,收獲的季節(jié)。這個時候,大人們主要是收紅薯,紅薯收完后,我們這些小孩就會去紅薯地拾遺漏的紅薯。紅薯地土質(zhì)松軟,用鋤頭劃幾下,或者用腳指頭勾幾下,就能知道有沒有遺漏的紅薯,有時,紅薯露著尖尖的一頭,用手一拉就出來了,偶爾一拉能拉出一個胖乎乎的大紅薯,這樣就更高興了。有時用鋤頭朝疑似的地方向下刨,常常有意外收獲。

現(xiàn)在,紅薯是貌不驚人普通的輔助食糧,而在我的年少時代,紅薯幾乎是唯一的主糧。我對紅薯是又愛又恨,沒有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

冬天,北風呼嘯,常寒冷刺骨。新溝村的大人們雖然沒有農(nóng)作物可播可種,但也不閑著。相應(yīng)毛主席號召,到嶺上興修水利。建水渠,挖水庫,砸石子。

嶺上的墻上或水渠上有用白石灰刷成的標語: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工業(yè)學(xué)大慶。大干快上興修水利等字樣。邊上插上幾面紅旗,宣傳隊的大喇叭每天放著歌曲,讓我印象深的歌曲有豫劇《朝陽溝》等等。

當時,我是初中生,寒假或平常的日子,學(xué)校也要組織我們出工干活,往嶺上搬磚或砸石子。這二項都是很辛苦的活。搬紅磚,每次搬三四塊吧,要走七八百米的上坡土路才能到嶺上。就是這樣來回不停地搬,雖然天氣冷,但貼身的衣服常濕透。沒有手套,手上常磨出泡,生疼。砸石子是這樣的,找個地方坐下,穿好厚厚的棉鞋,用兩只腳夾住大一些的石頭,用鐵錘敲成小石頭。敲石頭有技巧,不能砸偏,砸偏了砸到腳,力氣也不能大大,一下子大石頭四分五裂,容易濺到眼里或擊中別人。用力也不能太小,力太小,石頭絲紋不動,不開裂,力白費。雖然不是質(zhì)地堅硬的石頭,可石頭畢竟是石頭呀。有時,一陣寒風吹來,塵土飛起,要停下來揉眼睛,那時候可沒有口罩戴的呀!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這種艱苦的勞動,強健了我的體格,無形中磨練了我的意志。有人說少年時代的一切經(jīng)歷都是人生一大財富,我想也是這樣。
 
撿麥穗拾紅薯,搬磚上山砸石子— 回憶錄范本《房車以后》(7)

《房車以后》— 個人品牌策劃范文和個人品牌策劃方案

個人品牌策劃方案怎么寫?個人品牌策劃范文哪里找?什么是個人品牌?個人品牌故事和個人自傳、個人回憶錄有哪些異同?誰需要個人品牌故事?個人品牌故事包括哪些內(nèi)容?…… 個人品牌故事是相...

查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