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書法家鄒國榮老師寫了一部20萬字的回憶錄。采用了小說的寫法,結構安排合理,語言自成風格,使用了大量的對話,出現(xiàn)200多位人名,少部分有人物描寫,在人生關鍵節(jié)點都有內心活動和情感描寫。2014年寫了6萬字,最近一年寫了十幾萬字。
總之,稍微打磨潤色,就是一部不錯的回憶錄作品。如果說有不足的話,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大量的對話中,采用了書面語言,很多時候不像口語化表達,還有文本中使用了大量副詞和完全可以去掉的詞,需要精簡;另一方面,是自傳回憶錄主題的表達有些含糊、不明確。雖然現(xiàn)實原因可以理解,畢竟對歷史的解釋需要多元化,讀者可以自己感受,但在某些層面,仍要明白無誤將核心主題傳遞給讀者——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何以至此?
虛構的小說主題往往一句話的明確表達都沒有,讀者要從一個個場景中自己去感受,這也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之一。作為非虛構的自傳回憶錄,開寫傳記認為,需要明白無誤地告知讀者,起到引領讀者的作用。
鄒國榮老師熱情邀請開寫傳記陳老師改稿潤色。通過網(wǎng)絡交流,去深圳鄒老師的無為齋家中面對面交流兩天,取得共識,完成初步修改,接下來會繼續(xù)交換意見,修改潤色。鄒老師坦言:“回憶錄和詩詞歌賦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要請陳老師看看,提提意見。”
詩人書法家鄒國榮,現(xiàn)為廣東省書協(xié)會員,深圳市書協(xié)會員,軒轅書畫院副院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深圳市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北社詩社名譽社長。中國國學協(xié)會會員。
以下節(jié)選部分有關主人公內心成長和表達主題的段落。
“何謂平凡?蕓蕓眾生也,雖蕓蕓,然磊磊者難摧;何謂偉大也,如山之巔,雖巍巍,然峣峣者易折也。“平凡也好,偉大也罷,也是個定數(shù)。按照你們時下的說法 ,叫做“量子糾纏”,從你的一聲啼哭開始魂與肉就已經(jīng)糾纏上了的,冥冥中已成定數(shù)了。
……
“來啦,來啦!”稚嫩的童音與燕子的呢喃聲組合在一起,在春的天空上回蕩,組合成春的交響樂,這里充滿著春的聲音,春的味道,春的旋律。鄒國榮就是在這春的氤氳氛圍中漸漸長大。
……
他們合著童謠的節(jié)拍,把秋千蕩得很高、很高,讓童謠飄得很遠、很遠。就如他們的夢想,夢得很高、很高,想得很遠、很遠。
……
鄒國榮叫來總務把木柴收了,然后送父親離開學校??粗赣H瘦弱的身子,微彎的腰背,肩上挑著糞箕緩行在田埂路上,鄒國榮眼睛漸漸模糊起來。
模糊中一個肩挑糞箕前行的身影與一個背負自己前行的身影在眼中相互重疊了起來。慢慢地那個背負自己艱難前行的身影又漸漸地清晰起來。
……
他們回憶著讀初中時的樂聞趣事,感喟光陰荏苒,竊喜年華未負,更覺同學情誼之珍貴。他們在憧憬著龍川一中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憧憬著以后上大學的美景。在談到這些向往時,鄒國榮在喜悅中臉上時而掠過一些陰霾,在期待中心里時而涌上一些憂傷。
……
諸多的苦難生活,根據(jù)素材,鄒國榮細心組織文章,使家史中的一樁樁一件件事實在鄒國榮的筆底下活靈活現(xiàn),血淚斑斑,控訴了人間地獄。整篇文章結構完整,條理清晰,事跡典型,文字簡潔,情節(jié)感人。受到語文老師的肯定。鄒國榮的哲學也學得很有成效,對世界觀、人生觀,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要義都有較好的理解。在中段考試時考試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
……
局勢已定,決策已下,鄒國榮心如止水。讀書這一泓渺茫的湖水,這一片朦朧的山林,已成為了一張照片,所有的湖光山色都定格在這一時空里,再沒有瀲滟,沒有旖旎,更沒有波瀾了。再沒有青蒼,沒有林濤,更沒有芳香了。夢已隨泡影破滅了,心已隨窮困枯槁了。別了,老師!別了,學校!這一年,鄒國榮才十六歲。
……
一個人傷神失色的無意識的走著,走著。啊,公路旁有一排電線桿,一根、兩根、三根……十根、十一根……二十根……一個人麻木地數(shù)著電線桿,跟著電線桿走著、走著,在用腳步丈量著從周塘村到老隆的路程,用腳步丈量著這輟學的道路。
記得以往去縣城,去龍川一中時都是結伴而行的,盡管內心深處帶有憂傷,但畢竟被身邊同學的情緒影響著,融化著。盡管前途灰暗,但畢竟還是有前途。而現(xiàn)在,就是現(xiàn)在,前途,路斷了,徹底的斷了。憂傷,憂傷也煙消云散了,因為從此不用再為上學的事憂傷了。想到這里,鄒國榮如醍醐灌頂,醒啦,悟啦!一切都透徹了,天不予我,何必強求,世不與我,何必索取,人不予我,我自為之。
……
心中暗暗地想著:學校我是告別了,但我不會告別書山,我不會告別學海,總有一天,大學我還是會自己去讀的!
……
吃完豬腳,鄒國榮在床架子上翻著書籍看,翻著翻著,突然有一本書目映入了鄒國榮的眼簾,是一本《繪圖千家詩注釋》,急忙拿出來翻讀,讀者讀者,竟入了迷。正是這本書,成了鄒國榮走入詩詞殿堂的老師,使得鄒國榮日后成了一個詩迷,一位詩人。當知當時書籍的匱乏如同食品一樣的匱乏,所以鄒國榮得到了這本《繪圖千家詩注釋》如獲至寶,愛不釋手。
……
佛強哥不無感嘆,接著說:“現(xiàn)在,農村青年要尋找出路,比登天還難。唉!”
鄒國榮嘟噥了一句:“說是‘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是真,大有作為何在呀!”
佛強哥搖了搖頭:“都說農村青年能看見一線曙光的出路有兩條……讀書和當兵。書,你讀了,而且比別人讀得多,讀得好,結果沒有看見曙光?,F(xiàn)在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當兵,看看是否你的曙光所在了。”
……
告別了,部隊,告別了,軍旅生涯!鄒國榮這時的心境還是酸楚楚的,使人就像走到電視連續(xù)劇的片尾回放一樣,無限的留戀,無限的惆悵。畢竟是在軍營中生活了十七八個年頭。而不是去出差。而是再也走不回來的而且是離軍旅之路越走越遠的路。正是:“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別旅。”
雖然軍旅路終,但人生之路尚遠。氣不可泄,夢仍當續(xù)。此時心境,鄒國榮自當有吟:
《解甲吟》
當年投筆從戎去,歲月崢嶸十八秋。
起舞聞雞磨紫電,枕戈達旦護金甌。
常憂重任難肩負,且喜輕裝抗越酋。
解甲從商知大勢,新途再度展宏猷。
……
鄒國榮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主張作品要接地氣,他認為這個地氣就是現(xiàn)實生活,就是當今的時代,就是廣大的民眾。當今正處于百年大變局時期,一切都在發(fā)生巨變,許許多多的物事時時處處都在沖擊著人的視覺,觸及到人的靈魂。 所謂萬物有相,萬相可詠。感系物理,性情吐露。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所以靈感來自于萬事萬物,比如世態(tài)時政、江山名勝、歷史人文、鄉(xiāng)土田園、親友情緣乃至于風花雪月方方面面。正是物之所感,情之所動,筆墨所行啊。
……
鄒國榮在不是事業(yè)的事業(yè)上做著自己的事業(yè)。在做這不是事業(yè)的事業(yè)中,得到了快樂,得到了滿足。而更令他快樂和滿足的是有一個美滿的幸福的家庭。
……
“霜葉紅于二月花”,秋色亦如春色一樣絢麗,鄒國榮在人生的秋景上煥發(fā)出來的光華與春光同樣的璀璨!正是“秋山燦爛因楓老,暮色從容待月新。”在月色融融中,又有一番新的氣象。
……
“老楊,我們該下去了,把這個平臺給孩子們讓出來吧!”
“掘墓者,掘墓者,好!掘墓者,掘墓者……”
這似乎是山頂豪情之語,又似乎谷底嘆息之聲;似乎是自我標榜和定位,又似乎是自我安慰,找臺階下;似乎秋去冬來,又似乎冬去春來;似乎掘墓者,又似乎開荒牛……春秋人生路落寂至此,奈何?
人生需要找臺階下,需要和自己和解,需要和時代和解,需要重新出發(fā)……
鄒國榮思緒飄蕩,跨越時空,展現(xiàn)眼前的,是那年去龍川一中辦理輟學手續(xù)的場景——天不予我,何必強求,世不與我,何必索取,人不予我,我自為之。是那年輟學后感嘆的廣闊天地難有作為的場景。是那年自己千方百計做好二米多高忠字牌,得到領導表揚的場景。是那年去解放軍廣州軍區(qū)軍政干部學校進修的場景。是那年在龍州出國參戰(zhàn)前,給家里寫兩封遺書的場景。是那年以壯士斷腕精神決心到深圳去的場景……這一切都來源于鄒國榮的性格、經(jīng)歷,還有剛才和老楊對話時瞬間產生的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