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故鄉(xiāng) — 回憶錄范本《房車以后》節(jié)選(2)

 作品節(jié)選    |      2020-06-08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我就出生在新溝村的窯洞里。

不要認為只有陜西才有窯洞,河南鞏義當時很多地方也住窯洞呢。鞏義地處陜西黃土高原的邊緣吧,以前的人家大多家窮,在地面蓋房要花錢呀,窯洞呢,冬暖夏涼,住習慣了,就這么一代代住著。

我家的窯洞,門是拱形的,門的寬度大概是一米二,是木門。進去的深度大概是十米,里面的寬度大概三米半寬。頂部是拱形的,廚房灶臺,是在進門右手邊搭建的。再里面是飯桌、床和柜子什么的。都是木頭做的。地面是用硬硬的黃土打平的,以前沒有水泥也沒有地磚,掃地塵土飛揚,所以掃地時要灑點水,掃起來最后的垃圾都是土。



窯洞前的院子大概有30多個平方,院子里有一顆棗樹、幾顆梧桐樹和柏樹,養(yǎng)過一頭豬,沒有養(yǎng)雞也沒有養(yǎng)鴨。小時候,家里沒有自留地,當然也就沒有地種自己的蔬菜了。那時候都充公了,都是公家的,村里沒有私人的地。

村里有100多戶人家,都是種地的。當時是割資本主義尾巴,沒有社隊企業(yè)。村民的收入是掙工分。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敲鐘上工——就是把半邊鐵輪用粗鐵絲穿起掛在大樹上,要上工了,生產(chǎn)隊長就用鐵錘使勁敲鐵輪,聲音清脆洪亮,傳的很遠。那時候我們村還在吃大鍋飯,集體出工,集體收工。村里的農(nóng)作物主要是玉米,紅薯。

少年時代,新溝村平凡、平靜、平庸,和外面世界的劇烈波動格格不入。然而我知道,村里往南走不遠,大概一千多米到二千多米的黃冶河兩岸的小黃冶村和大黃冶村,是唐代藝術(shù)珍品——唐三彩官窯所在地。也是中國較早發(fā)現(xiàn)的唐三彩官窯遺址。這里有唐三彩輝煌的歷史文化積淀。村里往東北二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不到幾十米高的筆架山,唐代大詩人杜甫就出生在山下的窯洞里。這里也是他最后落葉歸根之地。村北三公里的南河渡鎮(zhèn)董溝村,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出生地和年少學唱戲的地方。離村不遠的地方還有一位歷史名人——追隨孫中山的辛亥革命老人王伯功。

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沉淀和名人,現(xiàn)在想起來自豪感油然而生。杜甫不向權(quán)貴低頭,常香玉為人民而歌。新溝村民和家鄉(xiāng)的名人一樣,剛正不阿,正直善良,有同情心,樸實的民風深深扎根在這片古老的河洛大地上。

1980年,我16歲。16歲之前,我一直生活在這里,身份是農(nóng)民。我在這里讀完了小學和初中。如果說16歲前,有對未來的期望,就是想看看大海是什么樣子。

如果說小時候有特別的愛好,就是特別想吃白面條,能吃上一頓白面條就是很滿足很開心的事了。喜歡盼過年,過年就有好東西吃嘛。小時候也沒有飲料喝,渴了就是喝井水,對,拿瓢舀起來就喝,或兩手捧著喝。沒有喝開水的習慣,所以肚里常有蟲。

小時候,大人和小伙伴們都叫我小名——小民,因為在家排行最小的緣故吧。有點被父母溺愛的那種感覺。為父親感到驕傲呢,父親是城里人,在大城市鄭州的銀行工作。“中!”是我的口頭禪,河南人特有的,不管回答什么問題,表示贊同的,表示不錯的都叫“中!”。

我性格內(nèi)向,話也不是很多。從記事起到16歲,或許是貧窮限制想象力吧,沒有壓力,也沒有想到未來,只有單純天真,連迷茫困惑都沒有。無人管束,無憂無慮。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故鄉(xiāng) — 回憶錄范本《房車以后》節(jié)選(2)

《房車以后》— 個人品牌策劃范文和個人品牌策劃方案

個人品牌策劃方案怎么寫?個人品牌策劃范文哪里找?什么是個人品牌?個人品牌故事和個人自傳、個人回憶錄有哪些異同?誰需要個人品牌故事?個人品牌故事包括哪些內(nèi)容?…… 個人品牌故事是相...

查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