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回憶錄范文《春華秋實》節(jié)選(3):表演語文課文《買菜歌》
作品節(jié)選 | 2025-09-15本篇節(jié)選開寫傳記的回憶錄案例《春華秋實》中,主人公是一位書法家,他回憶頭一天去學校讀一年級的故事,和上學以后和同學表演語文課文《買菜歌》的故事。用第三人稱,大量采用描寫和對話,類似于小說化的表現(xiàn)手法,但并沒有小說中常見的目標、沖突和行動,而是展現(xiàn)一個又一個場景。不足之處是,對話太多,書面語感太濃。
這天,九月三日,星期一,是鄒國榮破學的一天。鄒國榮早早起床,來到廚房,見母親在炒蛋,高興死了,好久好久沒有吃蔥炒飯了。母親李蘭香說:
“乖仔,今天是你破學的日子,吃了蔥,讀書就會聰明,吃了膥,讀書就會春春車車。”
村里人習慣把剛入學說成是破學,把雞蛋說成是雞膥(春),把順順利利說成是春春車車。鄒國榮似懂非懂點點頭,在他眼里這些都不要緊,要緊的是有蔥炒蛋吃。吃過早餐,鄒國榮穿上一身新衣裳上學去了。
來到學校,李展水老師把鄒國榮領進左邊那間課室。鄒國榮以前雖然來學校玩過,但那時純粹是玩耍,一切都是不在意的,現(xiàn)在不一樣,自己是這里的學生,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和自己有關。
他環(huán)顧了一下環(huán)境,只見課室門上邊釘著一塊小木牌,上面寫著“秋一班”三個字。課室的東面墻上掛著一塊黑板,課室內(nèi)擺著十來張小書桌和小板凳。已經(jīng)來了有二十來個學生,有的認識,大多數(shù)是不認識的。大家吵吵嚷嚷的,臉上都掛著新鮮、興奮和快樂的表情。
大門口的吊鐘敲響了上課的鐘聲,大家急忙找凳子坐下。這時,李老師走進課室,站在講臺上說:“歡迎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成為周亨二小的學生了,希望大家好好學習,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李老師把學校作息時間、每周課程、紀律要求和有關規(guī)定講述了一遍。然后他接著說:
“下面我把座位安排一下,大家到講臺前面來,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排成一排。”
大家聽說要排座位了,嘰嘰喳喳走到講臺前排起隊來。鄒國榮個子比較矮,排在三位。便安排在一排課桌第四個位置上,成了三號同學。接下來同學們按照編排的座位,各就各位。
“下面我來點名,我叫到誰的名字誰就站起來答‘到’。”李老師說,
“鄒梅香。”
“到。”
“鄒春桃。”
“到。”
“鄒國榮。”
“到。”
……
這一聲“到”,讓鄒國榮的人生從朦朧來到新階段——一個掌握知識,學習文化的新階段。
這一天,班里要鄒國榮和鄒梅英表演語文課文《買菜歌》,鄒國榮扮演賣菜者,鄒梅英扮演買菜者。只見鄒國榮蹲在講臺前的一角,前面擺著一些蔬菜,頭上戴著個小斗笠,手里拿著一條毛巾,時而用毛巾擦擦汗,時而用毛巾扇扇風,儼然像一位菜農(nóng),嘴里喊著:
“賣菜啊,賣菜!賣菜啊,賣菜!……”
鄒梅英上場了,只見她手里挽著一個菜籃子,朝鄒國榮走來,看著地上的菜。鄒國榮忙問道:
“要什么菜?韭菜?”
鄒梅英接過鄒國榮遞上來的韭菜,瞧了瞧:“韭菜老。”
“有辣椒。”鄒國榮又從地攤上拿起了辣椒。
“辣椒辣。”鄒梅英忙不迭地搖搖手說。
“有黃瓜。”鄒國榮從地攤上拿起黃瓜。
“黃瓜一頭苦。”鄒梅英搖搖頭。
“買點馬鈴薯?”鄒國榮不厭其煩。
“昨天買的還沒吃完,再買二斤蔥和蒜。”鄒梅英說道。
鄒國榮便給鄒梅英秤了二斤蔥蒜,遞給了鄒梅英,問道:
“光買蔥蒜怎么吃?”
“再買二斤西紅柿。”鄒梅英說。
鄒國榮又給鄒梅英秤了二斤西紅柿。這時,只聽鄒國榮和鄒梅英同時念道:
“西紅柿,人人愛,又做湯,又做菜,今天吃完明天還要買。”
“西紅柿,人人愛,又做湯,又做菜,今天吃完明天還要買。”
然后兩人站在一起彎腰點頭,表示謝幕。
他們倆的表演童聲稚語,把課文演繹得惟妙惟肖,得到了同學們一陣陣掌聲。不知什么時候,吳校長也來到課室,這時,吳校長站起來,對同學們說:
“鄒國榮和鄒梅英同學的表演很可愛,很精彩。通過這樣的表演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課文,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以后還可以選擇一些課文來進行表演。”
鄒國榮的出色表演,引起了老師的重視,叫他當了班長。后來的學習中也經(jīng)常點他來回答問題,并叫他負責收繳作業(yè)本。
開寫傳記是為你撰寫傳記回憶錄的網(wǎng)站,繼續(xù)為你分享開寫傳記的回憶錄案例。
自傳回憶錄寫作一對一輔導創(chuàng)作與改稿潤色案例
虛構的小說主題往往一句話的明確表達都沒有,讀者要從一個個場景中自己去感受,這也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之一。作為非虛構的自傳回憶錄,開寫傳記認為,需要明白無誤地告知讀者,起到引領讀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