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老人寫回憶錄更適合用訪談錄的形式?——開寫傳記寫作課(18)

 人生故事研究院     |      傳記作家陳駿    |      2025-05-13
大家好,我是開寫傳記陳駿。有些老人退休后想寫回憶錄,記錄自己一生的足跡,再順帶把父輩和祖輩或多或少的記憶整理出來,這樣讓家族的記憶有了傳下去的載體。找傳記作者寫吧,花費不少,有的想寫回憶錄的老人不具備經(jīng)濟條件;自己寫吧,拿著筆就犯愁,憋三天也寫不了幾句話,頭腦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動手就卡殼了,這樣很容易澆滅寫回憶錄的熱情。
 
怎么辦?我建議有這兩種情況的老人建議
用訪談錄的形式寫自傳回憶錄。
 
個人訪談錄也可理解為個人口述史,簡單說,動口比動手容易多了,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更不會寫作,但說話水平高,風趣幽默,鮮活生動。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不是做學術研究的)個人回憶錄和個人口述史可以理解為一個東西,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罷了。
 
個人回憶錄是自說自話,而口述史是主客對話,至少兩人,一人充當引導者(也可以理解為回憶作者),回憶錄主人公回憶口述。整本書都是這樣的主客對話,不用考慮結構問題。

 
引導者可以是主人公自己,也可以是別人(模擬一下),我說的這種情況適用于對回憶錄文字要求不高的回憶錄主人公。實際上,真正的口述史對訪問人要求很高,這就是另外的話題,我有專文論述。
 
根據(jù)我多年創(chuàng)作自傳回憶錄的經(jīng)驗,我想象幾個場景說明:動口比動手容易多了,也更有意思。
 
有的老人寫回憶錄當玩兒,老人家握著筆憋了三天才寫滿三頁紙,最后氣呼呼把本子一摔:"我怎么像小學生似的,找罪受,不是這塊料!"換成主客邊剝毛豆邊聊天,老人突然兩眼放光,連她四十年前在供銷社搶布票的細節(jié)都抖落出來了。這事兒讓我突然明白,用訪談錄形式記錄老人故事,真比讓他們自己動筆強太多。
 
一位老人回憶60年剛進紡織廠上班時的場景,說:"我十六歲進紡織廠那會兒啊……”這話匣子一開,車間的鐵皮風扇怎么轉(zhuǎn)、工友怎么偷吃芝麻糖,連空氣里的棉絮味都能給你描出來??赡阋f個本子讓她寫,她準保擺擺手:"哎呀,我這點破事有啥好寫的"。
 
一位老兵回憶說:"當年打仗苦啊",結果兒子隨口問了句:"您那雙布鞋穿破了咋辦?再說說。"老人突然哽咽:"全班就剩我那雙鞋底沒磨穿,班長臨咽氣前硬把新綁腿塞給我……"這種藏在記憶里的珍珠,得靠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才能淘出來。這些鮮活的細節(jié),老人自己寫回憶錄時根本想不起來。
 
老一輩的口語里有鮮活的時代記憶特征。如把"自行車"叫"洋車子",把"火柴"說成"洋火",“煤油”叫“洋油”。要是按書面語整理,這些帶著時代印記的老話兒就全丟了。更難得的是方言里的俏皮勁。形容舊社會資本家"摳門兒",說他們"放屁都帶拐彎兒的";回憶逃荒,說餓得"前胸貼后背,能當門板使"。這些土得掉渣卻活色生香的表達,書面語根本翻譯不出那個味兒。
 
讓老人自己寫自傳,就像突然給小學生布置寒假作業(yè)一樣。我見過一位老人,為寫回憶錄列了二十頁提綱,興致勃勃,結果越寫越焦慮:"這段該不該寫?組織上會不會有看法?"換成訪談就輕松多了,就像平時嘮嗑似的。有的老人說:"你們問啥我答啥,說錯了就當刮風,多自在!"
 
這種主客一起聊天似的訪談,對老人是一種精神陪伴和慰藉。我有一位蘇州客戶是90歲的老太太,三天訪談完,老人說:“你這就要走啊!”這三天,老人雖然是講著70年前家里的悲慘往事,卻很開心,平常老人一人在家,沒人和她說話……
 
說到底,用訪談錄形式記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鮮活的人生。不用考慮回憶錄結構、語言風格等文學表現(xiàn)手法,原汁原味保留主人公的語言(錯誤的地方加注釋糾正),大體上按人生的主要年齡階段設計訪談大綱,一個一個回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