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怎樣寫好回憶錄(3):姜德明回憶散文《偶過杭州》文本解析

 人生故事研究院     |      紅杉樹人物傳記工作室編輯部    |      2025-09-28

 

退休后怎樣寫好回憶錄?想記錄幾代人的經(jīng)歷傳給子孫后代,自己不會寫如何是好,單純講寫作技巧,對于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我手寫不了我口。怎么辦?
 

我是傳記回憶錄作家陳駿,在我15年的回憶錄代寫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寫作訓練的人在寫回憶錄時的常見難點之一,就是回憶的范圍不夠?qū)挘曇氨容^狹窄,僅限于自己、親人、同學、同事和朋友,其實,過往中,我們和陌生人之間也有故事,也能讓人印象深刻。我們每個人都有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經(jīng)歷。在回憶錄中,講述陌生人的故事,并不是單純講故事,而是用來闡明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心路歷程,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感悟——他人其實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為了幫助退休群體自己動手寫好回憶錄,從本篇開始,我選用一些名家短篇回憶散文作為范例,講解怎樣寫好回憶錄。本篇選用的是姜德明的回憶短文《偶過杭州》,只有1000多字,非常適合回憶錄范文教學案例(來源:《共和國的故事·90年代》第136頁,山東畫報出版社)。
 

《偶過杭州》的情節(jié)很簡單,就是作者要從衢州到北京,因火車票難買,有關單位直接派車將作者從衢州送到杭州,然后,乘飛機到北京。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也在這里結(jié)束——作者只寫了在西湖邊打出租車到機場,途中和司機對話的場景。
 

這樣的類似場景在我們的人生過往中有多少?可能是無數(shù)個,對方的名字可能都不知道,可能是一面之緣,可能是擦肩而過,幾十年過去,我們?nèi)匀煌坏?,為什么?/span>
 

“姜先生遵循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創(chuàng)作準則:作家旅行應該乘三等車。他住旅館、乘出租車、參觀訪問時特別低調(diào)特別留心,碰上感興趣的真人真事,心靈受到觸動,欲罷不能時就化為文字。”(來源:京報網(wǎng)——他一生讀書、藏書、品書、寫書!著名藏書家姜德明去世

姜德明的寫作風格,其語言簡練、形象生動,常常能夠引發(fā)讀者的共鳴。”(來源:姜德明的藏書之美——在書籍中尋找靈魂的歸宿 )

 

一篇好的回憶散文就是一位不說話的老師,默默地在那兒等待你的發(fā)現(xiàn),摸摸底在那兒傳授著它能傳授的一切。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好作家、好編輯、好老師,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的。但是,通過閱讀好的作品,聆聽這些好作品默默傳授的一切,卻是人人都可以抓住的機會。特別是紅杉樹人物傳記工作室(開寫傳記)的官方網(wǎng)站上,選用的教學案例,除了開寫傳記網(wǎng)站自己的作品案例外,還選用了不少名家作品案例,特別是如下文這樣的名家回憶散文,說的是平常事,講的是平常人,非常適合沒有受過專業(yè)寫作訓練的退休老人學寫自傳回憶錄。

 

《偶過杭州》  作者  姜德明
 

本來從福州到北京的火車,在浙西的衢州站要稍作停留,但每天只有三張臥鋪票,很難保證買到,最后還是市里派車送我們到杭州,第二天再乘飛機返回北京。
 

早晨從衢州出發(fā),到達杭州已近黃昏,匆匆吃過晚飯,我還是到湖濱去漫步。距上次來西湖,不覺又已五年。西湖仍然那么朦朧,那么迷人。不過,若要尋覓幽靜的自然和自然的幽靜卻很難,因為到處是擁擠的人流,夏夜的西湖變得喧囂而又煩躁。
 

第二天雨絲飄搖,該是個游湖的好天氣,可惜我這個偶然的過客,不得不叫一輛出租車趕赴機場。開紅色“夏利”的司機,年人,看上去很精干,又顯得有點疲倦。他是位英俊的中年人,看上去很精干,又顯得有點疲憊。
 

西湖景美,可我只是匆匆過客。對出租車司機用白描的技巧,就是用簡潔的語言描述,表現(xiàn)人物特點,只抓住一點來寫——“精干”“疲憊”——出租車司機的典型特征。不費過多筆墨,不需要展開,突出特征、傳神、概述。這就是白描,準確有力。同時,交代我偶過杭州的理由。
 

他身上的那件白襯衫,不是應該換洗一下了嗎?是不是昨夜收車過遲,回到家里倒頭便睡了?
 

“怎么樣,生意還好嗎?”

“可以吧。您是去北京?”回答的是杭州口音的普通話。他跟我說,他去過北京。

“去做生意?”

“不,是出差。我原來不是開車的。留職停薪了,我要多掙點錢。光靠工資和那點獎金,什么事也辦不成。”
 

“辦什么大事,開個店嗎?現(xiàn)在每天能收入多少錢······”

“一天200元吧。”

“發(fā)財了!存起來可以開店,買房子······”

“不,我不想發(fā)財。我有三個孩子,兩女一男。一個讀外語,一個學化工,都是大學生。還有一個也在讀書。政府替我負擔了一個孩子的生活費。”
 

我很奇怪,看他的年齡不應該有三個孩子呀。
 

“我也是大學畢業(yè)生。我妻生了個三胞胎。就為這個,婦聯(lián)還邀請我們一家上了一趟北京,當時報上發(fā)了新聞。不過,現(xiàn)在不新鮮了,已經(jīng)有生四胞胎的了。”
 

我問他妻子的職業(yè),說是干服裝的,不是擺攤賣貨,詳情未打聽。

“您知道,現(xiàn)在一個大學生一年要花費多少錢嗎?”我答不出。

“大約要兩萬塊錢。開車很累,我已經(jīng)干了快兩年。我自己連看書的時間都沒有了。”
 

我對身邊的這位司機頓生好感,且有一點敬意。剛才是我錯怪了他,以為他離職只是想著發(fā)財。若想發(fā)財何不讓孩子們?nèi)ジ牲c別的。而且大學畢業(yè)后,一準就能找到賺錢的工作?
 

“孩子們應該感謝你。你們夫婦多吃點苦,卻把他們培養(yǎng)成社會上有用的人。你們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是我的心里話,不是應酬。
 

“謝謝。三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都不錯。我們沒有忘記,政府還替我們養(yǎng)著一個孩子。”
 

機場到了。車費是22元5角。我在掏零錢,他卻先說零頭算了。我怎么好意思少付他錢。說實在的,如果不是怕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我真想給他三張“大團結(jié)”,現(xiàn)在不是又興給小費了嗎。雖然數(shù)目些微,總是我的一片心意。但是,我不能那么辦,我真怕褻瀆了他那高尚的責任感。
 

這些對話并沒有什么特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和陌生人聊天,特別是在出租車上,聊的無非是這些。寫到這里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就是一問一答,但作者的意圖是傳遞時代特征——“開紅色“夏利””“留職停薪”“三張大團結(jié)(一張10元)”等詞匯,說明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作者對司機“有一點敬意”,原因在于:司機有“自我犧牲的精神”“把他們培養(yǎng)成社會上有用的人”。
 

以下一段才是重點,作者從個體敘事上升到宏觀敘事,從魯迅的文章聯(lián)想到出租車司機,表達自己的感悟。
 

坐在候機大廳里,我不時望著廣場上川流不息的出租車,還有車中各有所思的那些司機們。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理解他們。每個人似乎都有理由向你傾談,述說著不會重復的故事。當然,他們當中有人也許還沒有想過要當父親,做著別樣的夢。我想起魯迅先生早年寫的《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時代早已變了,而人們?nèi)砸圆煌姆绞揭龑Ш⒆觽兊揭粋€更寬闊和光明的地方去!人們寧可自己身負生活的重擔,卻期待后人“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剛才那位司機,豈不亦是個無私的“覺醒者”。
 

登機的時間到了,我排進了隊伍。

別了,偶然一過的杭州。什么時候才能再到你的身邊,還能碰到那個顯得有點疲倦了的司機嗎?
 

文章最后點題,表達自己還想見到“顯得有點疲倦了的司機”。
 

這篇回憶散文,給我們想寫回憶錄的人3點啟示:

1)回憶錄的素材無處不在,想小事,寫小事,記?。菏虑槎际且孕∫姶?;

2)學習運用對話,讓回憶錄不枯燥,對話中引號的運用,意味著真實性,讀者看到“引述”,就會自動在腦海中聽到這些話。過去了幾十年,哪能想起一字不差的對話呢?所以,也不要濫用。在我的回憶錄修改潤色案例《三分春色,一輪秋月》中,我認為對話就太多了,而且太多的對話書面語的味道太濃??傊?,用加引號的對話,是為了再現(xiàn)對話,在信任和良好判斷力的基礎上反映記憶和推測;

3)個人敘事要上升到宏觀敘事、時代敘事。把個體的故事放在時代背景中,映襯個體的命運。  

 

《偶過杭州》作者姜德明簡介:

姜德明(1929年-2023年5月26日),山東高唐人,生于天津,畢業(yè)于北京新聞學校,高級編輯、藏書家。1951年進入《人民日報》長期負責文藝副刊編輯,1986年起任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兼任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

(來源:百度百科)
 

了解更多:

紅杉樹人物傳記工作室

回憶錄寫作一對一輔導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