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舊市場的“八個怪人”——地方餐飲傳記發(fā)展史(2)

 企業(yè)發(fā)展史研究院     |      傳記作家陳駿    |      2023-05-29


傳記作家為你創(chuàng)作餐飲連鎖品牌傳記故事。在舊社會的城鎮(zhèn)里,有很多老百姓為謀生而從事販賣或雜務(wù)活動。有的擺攤設(shè)床以南腔北調(diào)叫賣貨;有的走街串巷以唱歌吟曲招攬顧客,其目的都是為了與同行競爭,以多獲微薄之利。久而久之,在這些人物中,形成各自的特點(diǎn)或奇特之處,與眾不同。有的則因生理缺陷;有的則因其貌丑陋;有的因穿奇裝異服;有的以物美價廉聞名;有的以風(fēng)味獨(dú)特走俏;有的以用具別致引人;有的以技藝嫻熟攬客。各行各業(yè)都有這種人物,但以大中城市居多。牡丹江市建國前后,在市場和街道上的攤販及雜活服務(wù)人員中,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八個怪人”:


(一)、“西瓜黃”。此人姓黃,以賣西瓜為業(yè),人稱西瓜黃。40多歲,遼寧口音,頭戴一頂涼帽,穿一件白布坎肩,肩上搭條白布手巾。西瓜堆在墻邊下,瓜前搭涼棚,棚里有桌凳,桌上放把尺多長、三寸寬的月牙刀,錚明瓦亮。他不住的叫喊:賣西瓜嘍!賣西瓜嘍!聲音宏亮渾園,尾腔拖得悠長曲回。他把刀往桌上拍的乒乓直響,他的刀功過硬,切瓜時手精眼快,瓜份均等,棱角分明。其他賣瓜者不愿與他為鄰,因?yàn)楣隙甲屗u了。賣瓜時嘴里還不停的唱他的賣瓜歌:“西瓜種在南山崗,個大皮薄是沙瓤,吃口西瓜甜如蜜,去暑解渴肚里涼。西瓜一年種一回,人活一年長一歲,您若不買我的瓜,等到罷園別后悔。”買瓜的走向前,不買的也都圍著看熱鬧。


(二)、“花椒王”。此人姓王,是賣花椒面的,人稱花椒王。40多歲,河北口音。他有一盤手磨,放在案桌上,桌上還有木盒,盒里放有肉桂等中藥材,以顯示他的五香面有藥效味美之功能。他一面搖磨,一面添料,咀里還唱著他的買賣歌:“蔥辣眼,蒜辣心,芥末辣鼻子。辣椒辣咀唇,韭菜辣到腳后跟,小小胡椒辣全身。韭菜韭菜花,二九一十八,大蔥蘸大醬,正好二十樣。”唱起來柔聲細(xì)調(diào),引得買客四方來。

(三)、“白美發(fā)”。此人30多歲,以賣苞米花為生。小腦袋,腳穿破爛,比較貧窮。平時他挎一只籃筐,里面盛著苞米花和一只碗,到處叫賣。他的舌頭短,說話吐字不清,是個“咬舌子”即大舌頭。他所喊叫的苞米花,發(fā)音不準(zhǔn)確,聽起來象是“白美發(fā)”。由于他人緣好,加上大舌頭,發(fā)音非常有趣,每到一處,引得一群一幫的孩子們圍著他嬉戲,或跟隨其后,學(xué)喊“白美發(fā)”。他一點(diǎn)也沒有反感,象若無其事的樣子,反而喊得更歡,生意也還好做。

(四)、“面堿黑”。此人50歲左右,中等個子,臉黑牙白,反差鮮明,他經(jīng)常挑著挑子走街串巷賣面堿,有的人就說他“面堿黑”。他一反商人面帶笑容的常態(tài),在賣面堿時,眼閃兇光,眉頭緊皺,高聲叫賣:“面堿,面堿,面堿······”他叫賣的聲音短促而威嚴(yán),象咬人似的。由于他臉色可怕,令人望而生畏,生意不算興隆。小時候常見此人,不知此人生活上有何坎坷,而又怎樣做起面堿生意的。

(五)、“醬油太郎”。是一個賣醬油的日本人。他50多歲,開春就戴上草帽子,穿著寬松的道袍服,連面胡子。他推車搖鈴叫賣醬油。奇怪的是在他的醬油車上經(jīng)常放一只鐵籠子?;\子里裝著一只花公雞和一只哈巴狗,格外引人注目。想其本意也是用此招徠顧客的意思。他一搖鈴雞鳴狗叫,買醬油的就知道日本人來了。人們蜂擁而至,爭先恐后購買。他用不熟練的漢語說:“醬油的頂好。”或用日語說“肖有娃依”。即“醬油好的意思。”

(六)“菜籽山東”。此人50多歲,山東口音。他賣的菜籽比較全,備貨多,價便宜,深受買主歡迎。他也是一面賣一面唱,人們非常喜歡他用濃重的山東口音唱的買賣歌:“春天撒一把,秋天收一擔(dān),自己吃不了,市上來換錢,有錢事好辦。買包芝麻糖,買把“后堵煙”(尚志縣亞布力后堵產(chǎn)煙質(zhì)量較好。)買斤雜面條買串列巴圈,再去吃頓飴饹面。扯塊海昌蘭,給俺丫頭蛋。買雙皮靰鞡,給俺好兒男。買件花布衫,給俺老伴穿。”

(七)“灶王爺”。此人是位修炕灶的。40多歲,中等個子,河北口音。背兜里有鏟刀和抹子,手持一根五六尺長的鐵絲,鐵絲一端系有布條,這既是他做活的工具,又是幌子。他走家串戶,一面走,一面喊:“砌爐子,收拾炕,捎帶搭火墻,掏火墻子來。”

然后就哼唱著:“西北風(fēng),炕好燒,全靠風(fēng)抽火苗高;西南風(fēng),炕冒煙,只因炕幫少塊磚;炕頭熱,炕梢涼,只因煙灰炕里藏;干燒火,不熱炕,炕面太厚火跑光;東南西北風(fēng),全靠手藝精,啥風(fēng)都好燒,全憑手藝高。”凡經(jīng)他搭修過的火墻和火炕,都非常好燒,所以有“灶王爺”之說。

(八)“石匠”。是人們對一位磨匠的稱呼。此人60多歲,山東人氏,頭發(fā)花白,面龐紅潤,耳聰目明,體魄健康,做磨修磨幾十年,走南闖北。做磨技藝嫻熟,修磨經(jīng)營豐富。由于年歲漸老,不再游動做活,在家設(shè)有做磨場所,門前有石磨為記。做磨的將石塊送來,修磨的請師傅到家。要是磨有毛病,他用錘敲打,就如同醫(yī)生聽診一樣,可找到毛病。然后用鐵釬投其磨溝,或剔其磨澗,經(jīng)作試驗(yàn)、立竿見影,令人嘆服。在當(dāng)時火磨少,且生產(chǎn)能力有限,農(nóng)戶及其部分居民仍靠石磙壓米,石磨磨面。他在當(dāng)時,頗有名氣,“石匠”名不虛傳。他做磨時,戴上一付眼鏡,或用棉球塞耳,以防石渣進(jìn)入耳目。做起磨來,錘擊鐵釬叮當(dāng)響,點(diǎn)點(diǎn)火星亂飛舞。他有一套口訣:“唇緊一道箍,不下帶著粗。(王玉瑩)

①深溝陡澗,光出麩子不出面。
②食眼不下麩眼高,鳳凰頭上敲三敲。
③食眼不下麩眼版,缺著石匠兩瓶酒。
④唇緊青長,不出純糧。”
⑤這首歌,是他做磨修磨的經(jīng)驗(yàn)總結(jié),可以說是他用汗水和血水一錘一錘敲出來的。

注釋:

①兩扇石磨的邊扣的太緊,磨里糧少時一點(diǎn)兒也不下面。但里邊糧多了,把兩扇磨墊起來,糧面一齊下來就粗了。
②深的磨齒,陡的垅條,多數(shù)糧在溝里藏著,磨不著,不等磨成面就從磨唇排出來。
③應(yīng)下糧的眼而不下,即是麩眼的鳳凰頭(眼圈)高了。必須用錘把麩眼鳳凰頭敲去2-3毫米。
④如麩眼的鳳凰頭更高了,所以反到在麩眼中往上嘔(吐出來)。缺兩瓶酒,即應(yīng)找石匠修理之意。
⑤唇邊不是平面而是圓的,應(yīng)在每道溝的出糧處有小豁口。“青”就是在每道磨齒上磨中心處的脊背,到磨邊的五公分處由窄到寬,寬不到3毫米,是平的,就用它磨面,這就是“青”。“青”太長了,磨中心的麩子也磨細(xì)了,與面混合一起,用籮篩選不出來,所以叫不出純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