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方志中甘蔗的記述——代寫企業(yè)史公司(19)

 企業(yè)發(fā)展史研究院     |      傳記作家陳駿    |      2020-09-17

民國23年(1934年)修《柳城具志·貝地·物產(拴之二)》 農家副產物載;“甘蔗、為工業(yè)上最重要之糖料作物,分大蔗、竹蔗、臺灣蔗等種、縣屬沿河一帶恒苦無早,農家多種蔗,以資補救,每年嚴糖在200萬斤以上,為出口大宗。”
 

民國3年(1914年)修《靈山縣志·生計志·工業(yè)類(卷21中)》原料載:“蔗糖,為邑內一大宗、四處皆宜,廣西糖多用竹蔗,靈山獨用甘蔗。”“甘蔗多銷下武利、出海達港。”
 

民國4年(1915年)修《桂平縣志·紀地·物產下、植物(卷19)》果之屬載:“蔗有竹蔗、蠟蔗二種,蠟蔗節(jié)疏而干大,不耐旱,初生節(jié)就其葉卷而護之,取食皮脆味甘而不能制糖,僅供小食:竹蔗葉長如葦,莖小而韌,春栽冬割、絞汁熬之成糖、此種產于貴縣為多。”
 

民國14年(1925年)修《龍州縣志·輿地志下·物產(卷三)》載:“蔗,有甘蔗、象蔗、竹蔗三種,竹蔗制糖、龍州出口貨以此為一大宗也,”民國22年(1933年)修《賀縣志·經(jīng)濟(第四簡)》 農產果子屬載:“甘蔗可制糖,花生可制油,紅瓜子消食,三項為出口大宗。”
 

民國33年(1944 年)修《思樂縣志·經(jīng)濟篇·物產(卷二)》 植物蔗類載:“竹蔗,葉長如葦,莖小而韌,皮色青而節(jié)疏,什八、馱零、蔗園、北明等村盛產,榨液制糖,加石灰煮之,名曰砂糖,復煮制成塊片,名曰糖片,濾過曬白,名曰白糖,為出口貨品。”
 

《貴縣志》載:“竹蔗,葉長如葦,莖小而韌,蘇灣附近盛產,榨液制糖,稱蘇灣糖,頗著名。”民國31年(1942年), 全縣共有糖榨394條,其中鐵榨一條。糖榨能力有大有小,一般為日榨二三千斤蔗,制出的白糖、黃糖,主要運往梧州等地銷售。
 

《河池縣志》載:河池縣“土糖生產初具規(guī)模,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相當發(fā)展,六圩是全縣最大的土糖集散地,每年交易達2400-2800擔,遠銷柳州、貴州,故有“貴州郎,下挑辣椒上桃糖'的民謠。”
 

《都安縣志》載:山居農民有病時,均購此物以為食。石甘蔗皮堅,含糖質尤富,吾邑革舊、安陽、地蘇、三龍、六也等鄉(xiāng)所屬各村街所有關田地,十之四五改為蔗畬,二年一易地而種,每年十一、十二月收而榨之,以制糖,名曰黃糖。蔗榨后取水淋其渣,取其余汁以制酒,名糖泡酒。其利益,較種玉米大幾倍。

讀史明志,企業(yè)發(fā)展史是塑造企業(yè)文化基因的標配。沒有歷史記憶,就沒有歷史認同。沒有歷史記錄,眾多的奮斗者故事都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沒有人會知道。企業(yè)史往往就是公司創(chuàng)始人的創(chuàng)業(yè)史。開寫傳記,為你代寫企業(yè)發(fā)展史、企業(yè)家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