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自傳回憶錄的距離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何以至此?

             
 

開始寫吧!我在開寫,我已開寫。

傳記作者是時間河流上的一名船長




口述歷史是什么?口述歷史是對個人記憶的采訪記錄及其開發(fā)利用。美國口述歷史大家唐納德·里奇在《大家來做口述歷史》一書中回答“什么是口述歷史”問題時開宗明義地指出:“記憶是口述歷史的核心,歷史的意義從記憶里被提取和保存。”
 
口述史具有很強的心理撫慰作用,特別是對那些人生即將謝幕的老人,回憶是他們的精神享受,如果有人愿意聽、理解他們的經(jīng)歷,那還有什么比講述自己的故事更愉悅呢。
 
普通人的自傳回憶錄都是口述史。通過訪談,知曉對方的性情、稟賦和人生經(jīng)驗,明白了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普通人的自傳回憶錄屬于微觀史,講述小人物的奮斗史,見微知著,我們一樣能看到歷史的洪流。沒有說教,沒有板起面孔論理,而是把曾經(jīng)活過的日子活脫脫地展示給讀者看,這才是歷史本應存在的形態(tài),由此也才能打動人、吸引人、教育人。人類的教育正是起源于口述歷史。家族口述歷史是家族所有成員生活上的“通識教育”,包括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齡段的問題及知識,諸如個人成長、自我覺知、心智拓展、戀愛、婚姻、家庭、工作、事業(yè)、生老病死、與他人關系、與社會關聯(lián)、社會認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如果口述史的采訪是一條河流,那么傳記作者就是一個船長,在這條河流上船長只是微微調(diào)整方向,讓口述順著時間流動的方向前行。注重人性維度并注意傾聽口述者的心靈絮語。站在他們個人的立場,傾聽他們來自內(nèi)心的聲音。采訪就是在做交流,世界的本質(zhì)是情。寫作都會落在情上面。
 
口述材料通常是凌亂沒有系統(tǒng)的,往往前后不連貫,矛盾,不合邏輯,沒頭沒尾,甚至互有出入的。口述人遺忘、記錯、避諱、隱瞞、涂抹、迎合等都出自人性之弱點,甚至人之本能,因而是難以避免的。傳記作者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加以完善、重組、歸納和編排,以去蕪存菁。遇到人名、地名、年代或事物方面的疑問,還必須翻閱各種工具書去查證補充,再向口述人詢問,之后才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繁復,耗時費力,是一項艱苦的工作。
 
成功的訪談是能不能將人感性的那一面和隱藏深的那一部分記憶驅(qū)趕出來,能不能很大程度地挖掘人性,這就要靠傳記作者本身的功力了。西方心理醫(yī)學中有“懷舊療法”,口述歷史具有心靈的“洗滌效應”??谑稣哒f:“我從來沒有這樣認識過自己。”或者說:“我從來沒有這樣總結(jié)過自己的人生。”或者是:“如果你不問我,這些事情我可能永遠都忘了,它們永遠不會再見天日。”
 
開寫傳記客戶內(nèi)蒙古錫林格勒的史通泰說:“陳老師,這個深度,我們還真有點跟不上思路。沒想到平常的經(jīng)歷,有這么深刻的意義,真是費心了。”史通泰老父親——百歲老人史亨斌的回憶錄《我們這一輩子——從苦難到幸福的生活》,史亨斌自己寫了一部分草稿,兒女們又提供了一部分素材,我設計了訪談提綱。由于主人公年歲已高,訪談由主人公的兒子史通泰,拿著訪談大綱和老人聊天,以這樣的方式取得部分素材。

在這本回憶錄中,開寫傳記把走西口的精神,作為主題之一,貫穿其中。被生活折磨,不屈服于命運、敢于同命運抗爭,勤勞正直、不亢不卑、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的精神,就是走西口的精神。也是主人公的精神寫照。我為主人公的人生經(jīng)歷、生活軼事,塑造表面經(jīng)歷覆蓋下的人生意義,總結(jié)可以傳承的家風。個人的喜怒哀樂,家族的榮耀與屈辱,在時代裹挾下,徐徐展開……

 
記憶是無心的經(jīng)歷,回憶是有心的行走

 
對于普通人來說,過去對他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時候才會問:現(xiàn)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有什么關系?觀察過去的方式(怎樣審視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理解身邊世界的方式,如何看待未來。
 
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都是一份獨特的生命檔案,作為不同時期、地域、家庭、階層、職業(yè)、性別及特定的社會關系,在時間的坐標上,每個人的成長路徑、工作和情感經(jīng)歷、思維認知,都是不可替代的。
 
記憶是無心的經(jīng)歷,而回憶是有心的行走?;貞浭侵匦掳l(fā)酵儲存,是一種記憶的歸納與整理。只有當記憶開始喪失,哪怕只是一點一點地喪失的時候,我們才能意識到全部的生活都是由記憶構(gòu)成的。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們?yōu)榱酥v述而在記憶中重現(xiàn)的日子。”
 
哈布瓦赫所說:“審視自己,念及他人,將自己定位于社會框架之中,對于恢復記憶來說,已經(jīng)綽綽有余。”
 
米蘭·昆德拉在《笑忘錄》中稱“人與權(quán)力的斗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斗爭”。
 
德國歷史學家揚·阿斯曼認為,對于集體記憶而言,四十年意味著一個時代的門檻。經(jīng)歷四十年,活生生的記憶將面臨消失危險。家族記憶藏著每個人漫長的來路。家族記憶如果僅憑記憶,頂多能維持三代。記憶如此珍貴,它建構(gòu)在一代人的記憶之上,個體命運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如果沒有記錄,就會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離開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這是多么令人遺憾而痛心的事。
 

我的歷史我做主
 
歷史是什么?歷史就像記憶一樣,是某種記憶,我們記憶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我們認為、我們宣稱的那個東西。歷史就是一種解釋。對于歷史來說,我們都是他者。英國歷史學家E. H. 卡爾有句名言:“歷史是歷史學家跟他的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xù)不斷的過程,是現(xiàn)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一切歷史都是推想,歷史沒有真相,你的思考就是真相。你所認為的事實就是你的真相。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指出:“我們是什么?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又是什么?是經(jīng)歷、信息、知識和幻想的一種組合。每一個人都是一本百科辭典,一個圖書館,一份物品清單,一本包括了各種風格的集錦。”
 
在漫長的歲月里,平民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被邊緣化,默默無聞,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在公共歷史視野之外自生自滅?,F(xiàn)在,每個人都可以書寫自己的歷史。這個時代的幸運之處,我們不再需要別人來替我們說我們的歷史了,我的歷史我做主。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是為了明確的目的而產(chǎn)生的。湯普森在《過去的聲音》中說:“所有的歷史最終都取決于它的社會目的。”
 

歷史是復雜的,唯有反思是永恒的
 
冥冥之中,歷史一言難盡。歷史往往沒有真相,雖如此,仍值得探索。真相不應該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當中。
 
暮色將盡,皆成過往,但文字敘述構(gòu)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時代會在生活、精神和尊嚴層面,以種種方式施加于我們每個人、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家族??傆幸粋€瑣碎的日常層面,擊中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
 
普通人的自傳回憶錄就是和后輩心靈想通的時光隧道,回溯勾連童年經(jīng)歷和家庭往事,蹚過人生之河,品出自己的人生滋味,還原卑微的個體在時間深處鮮為人知的幽微與真相。自傳回憶錄在看似瑣碎、平淡、片面的講述之下,表達的卻不只是一個人生命的苦辣酸甜,而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群體、一個時代的共同經(jīng)歷和命運。承擔著歲月和命運賦予他們的一切,嘗試理解自己周遭的世界。我們寫自傳回憶錄,有的是為了頌揚自己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為療愈自己、肯定自己而進行的重新構(gòu)建。

 
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足以形成自我價值體系的“護城河”。不過,在探尋自我人生使命的過程中,中間經(jīng)歷的種種請不要忽視,換個角度可能又是一扇連接不同風景線的窗口,人生有豐富的多樣性。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思想。”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辯護。”
 
現(xiàn)在,很多家庭樹立家風家規(guī),以期傳承后代,一代勝過一代,富過三代。這家風家規(guī)從哪來?憑空設想的?不是!一定是從父母和祖輩的人生經(jīng)驗教訓中提煉出來的。沒有家族歷史,就沒有家族認同,家族歷史的作用就在這里。
 
多數(shù)人的傳記回憶錄有頌揚傾向,對人生經(jīng)歷重新建構(gòu),這可以理解。過去99%的家譜都是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有人做官了,就濃墨重彩,歌頌無度;有人犯錯、犯大錯就忽略,甚至一言片語都沒有。只有極少數(shù)人站在歷史的坐標上異常清醒,對頌揚的東西,會嗤之以鼻。
 
一個家族的發(fā)展,必然包含多種聲音、滋味、情緒和體驗的組合,并不能簡單歸結(jié)于好壞和成敗的片面評價。每個人在時代面前的選擇不一樣,結(jié)果就不一樣。實際上,應該實事求是,都要記錄,都要分析,這是歷史,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事情背后的邏輯要展示出來,這樣做才是對自己的歷史負責,對后人才有警示作用。

 
再現(xiàn)故事而不是編造故事

 
劍橋大學已故當代史教授特里維廉的觀念:理想的歷史寫作,應該是勉為其難地用文學藝術(shù)的手法,把過去的事實中有情感價值和智識價值的部分呈獻給普通大眾。
 
《故事技巧》的作者杰克·哈特(Jack Hart)說:“故事已經(jīng)是我們本能的、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以敘事的方式做夢、回憶、期待、希望、絕望、相信、懷疑、計劃、修改、批評、建構(gòu)、閑聊、學習、憎恨和熱愛,所以故事是無處不在的,甚至我們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敘事。”
 
故事是靈魂的食糧,故事讓我們形成經(jīng)驗,彼此映照,讓我們得以不至于閉眼走過人生漫長的旅途,沒有故事,所有發(fā)生的經(jīng)歷四處飄散,沒有任何東西會有意義。
 
故事就是信息的排序,不同的排序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我怎么讓主角出場?
以什么樣的順序?
我怎么能讓讀者記住這些人物?
我怎么事先埋下一個情節(jié)的線索?
我怎么搭建一個場景?
我怎么能創(chuàng)造驚奇?”
主人公的命運何以至此?
 
自傳回憶錄就是一幅自畫像,一個個體特別微小的生命里,里面是一個很宏大、很豐富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的世界,就是人性特別復雜和豐富的地方。我們只有進入傳主內(nèi)心世界的足夠的深度、細膩程度,有足夠多生命的細節(jié),有足夠多的情境,我們才能真的達到這一點。
 
有相當數(shù)量的自傳回憶錄屬于散文體,片段化,甚至是碎片化,一段段故事碎片拼貼出一部散碎的人生。以傳主的生平時間線為敘事線索,講述傳主一生中各個重要的人生階段和人物等,如家世、出生、成長、成家、成就以及暮年反思等。
 
經(jīng)常有人問我:“我是在寫回憶錄還是自傳?”我問:“你寫的差不多是你從開始到現(xiàn)在的整個人生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很可能是自傳。相比之下,回憶錄是自傳性的,但側(cè)重于生活中的一個方面、一段時期或一件事情。
 
我想寫的大部分人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我該怎么做?這是在編故事嗎?答:我希望你沒有編故事,你不需要編故事。你是再現(xiàn)故事而不是編造故事。
 

寫作就像孕育,充滿期待和挑戰(zhàn)
 
多年來,開寫傳記和無數(shù)個溫暖的靈魂相遇,和傳主一起乘坐時光穿梭機,穿越到歷史的深處,在無數(shù)個時間坐標上挖掘記憶的碎片,發(fā)掘歷史、時代、社會和人性的深度,再現(xiàn)傳主的人生故事。
 
開寫傳記從口述開始。寫得好很難,乃至備受煎熬。寫得好需要勇氣、耐心、謙卑、博學、見識、執(zhí)著、智慧和共情能力。寫得好需要回憶錄口述者敞開心扉,直面自我,這一點尤其難。
 
 
撰寫傳記需要真實、客觀、全面、生動。這意味著,描寫人,描寫他們的生活,描寫他們的人性——不管他們是誰,住在哪里,有多少錢,屬于什么社會階層(或者他們認為自己屬于什么階層)。這意味著給予人和故事尊嚴,意味著在在平靜的講述之下要觸及人類的主題:成功、失敗、悲傷、愛、孤獨、快樂、痛苦、悔恨、信仰、平靜……
 
我們庸庸碌碌度過一生,卻可能對自己的人生一無所知。而文字始終無法還原全部的真實。
一本傳記回憶錄并不能完全刻畫真實的傳主,因為真實的自我,如果我們真有自我,敢于剖析自我的話,被深深埋藏在各種虛假又卑微的彼此矛盾的聲音之下,你、我、他都不例外,通常是沉默不言、深藏內(nèi)心深處的,仿佛這就是真實自我的通性。如果要袒露真實的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氣,需要層層剝洋蔥的方法,直抵讓傳主流淚的洋蔥中心——真實的自我、人性最幽深的地方。少有傳主能這樣剝洋蔥,一般都是“這方面就不寫了”“這個不是重點”“不能寫這個”“這個一帶而過就好”……
 
人往往生活在當下的時候,是不知道當下的,面對歷史的時候,是不知道歷史的。
 
世事有多繁復,人心就有多深幽。
 

生活就是一幕幕場景展開的
 
普通人的傳記回憶錄(非名人傳記)也能映襯整個時代的起承轉(zhuǎn)合。時代洪流中的一粒塵埃,落在個體頭上都是一座大山。
 
生活就是一幕幕場景展開的。把所有事件列在時間線上是重要的。讀者需要感受到時間流逝,但一定不能在時間中迷失。掌握了時間順序后,還得為故事找到框架,這樣讀者才能理解故事。有了故事結(jié)構(gòu),還需要場景搭建。
 
作為傳記作者,我可以寫出兩種場景:我自己觀察到的,以及我借助客戶(歷史親歷者和其它口述者)的觀察來重建的。場景寫作的良好準備,開始于收集相關歷史材料和面對面訪談。帶著敬意、共情和技藝,面對面感受主人公的性格、心情、說話風格、有力的細節(jié)和感覺信息。以開寫傳記客戶案例《峰頂之巖——王岫巖回憶錄》為例,這本回憶錄的背景三分之一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前后的黑龍江,講述一個大地主家族在時代洪流中分崩離析、親人慘死的命運。由于主人公已90高齡,雖然說話聲音洪亮,普通話標準,但內(nèi)容講述非常碎片,這些碎片“頑固”地停留在主人公的腦海里,只有這些三言兩語的碎片是記得的,多問一句都回答不出來……

以下場景是這本書為數(shù)不多的場景之一。

這個場景的背景是19歲的主人公王岫巖,在銀行工作三年后,因為開始有年假了,得以回西北河村探望父母和弟妹。1947年,王家被定為大地主,凈身出戶,一個大家族飄零四散,親人們一個個慘死。爺爺因為資助馬占山的抗聯(lián)隊伍,被日本人活埋砍頭,父親被迫為日本人當翻譯,土改后,父親跑到長春投靠長春國民黨守軍鄭洞國部,長春解放后留在長春工作(有投誠既往不咎政策)。1949年,小學畢業(yè),16歲的王岫巖被二姑接到哈爾濱生活。在哈爾濱讀了二年高小后,考入中國人民銀行,成為銀行職員。
 
王岫巖在講述回西北河村的時候只有幾句話:放年假回西北河村,到家才知道父親在1951年9月以反革命罪被槍斃。母親和她通信中隱瞞了這一點。我結(jié)合地理和歷史資料,以及王岫巖口述和父親之間的童年記憶,像時光倒流,準確還原了這個場景。
……
我回家要從牡丹江坐近300公里的火車到哈爾濱,從哈爾濱坐100多公里的汽車到木蘭縣東興鎮(zhèn),下車后步行,東興鎮(zhèn)到西北河村還有十多里地。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地上的積雪淹沒了膝蓋,白雪皚皚,我來到了一個新世界。滿天飛雪中,我成了童話故事中移動的小雪人,可等待我的并不是美好的童話故事。

我背了好多吃的東西,“五爺愛吃面包,我在哈爾濱給他買了一個大列巴(蘇聯(lián)面包),還有其他吃的。”

“我個子不高,走起來真吃力,到村口我實在走不動了,就把一大包東西放在一顆大樹下。通過打聽,找到了自己的家。我讓弟弟他們?nèi)ツ脰|西,還好沒丟,那地方根本沒人。”

回到家,我問我媽:“你跟我爸有通信嗎?”
我以為我爸還在長春工作。
“你爸不在了。”
……
聽到父親早已不在人世,我心里一陣冰涼,如同外面“呼、呼、呼”的漫天風雪,剛見面的喜悅,瞬間凝固,一家人都看著我,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孤兒寡母的一家人,都指望我呢。不是有長子為父的話嘛,大弟還小,其實我也小,才19歲,我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因為我有工資,有固定工作,人民銀行職工,國家干部身份。

還是我媽打破了沉默,夸我:“多虧你寄回來的20元錢買棺材,要不然,你爸只能用蘆席裹了埋了。”
在我的記憶中,我媽很少夸過我。
“改天帶點吃的,我去給我爸上墳。”
我媽急了,“不能去,去上墳犯錯誤。”
……
父親的荒冢被大雪包裹,一定凄涼吧!
大雪掩蓋了一切,也掩埋了一切。

父親長眠冰冷的地下,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只是,你想我嗎?我還等著你給我糾正錯別字呢,還等你一起騎自行車呢,我騎自行車,讓你跟在后面跑……

西北河村成為鑲嵌在我從生命里的羅盤。
瑞雪照豐年,給我們家?guī)砗眠\氣吧。

我上班后開始攢錢,給我媽郵回去的20元錢,能頂現(xiàn)在2000元。我參加工作的二三年,除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費外,工資都攢起來寄給了母親,在那物質(zhì)短缺的年代,母親一個人養(yǎng)活四個孩子太苦了。
……
最后一次見到我爸還是在1946年,那時我才12歲。

“父親被槍斃后,母親慌忙把父親的照片,在長春時寫給家里的書信、書都偷偷燒掉了,擔心被搜出來罪加一等,連累幾個年幼的孩子。”

“我爸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我真正長大了,我似乎明白了我名字王岫巖的含義。有人說名字是一個咒語,會左右人的一生。我的名字似乎有一種魔力,成了我的宿命,也成了我的護身符。

“我的名字是父親,或是爺爺,給在兵荒馬亂的人世間開始走路的女兒或?qū)O女的真正指引。”做人要做峰頂之巖,不怕風吹雨打,站高望遠,堅韌挺立……

我突然想到:我在哈爾濱上學的兩年間,每次路過哈爾濱車站的時候,站前廣場上都是黑壓壓一大片人,不是戴手銬就是被反綁著,我爸有一天也出現(xiàn)在這樣的場景里。在1951年2月我考上東北銀行離開哈爾濱到牡丹江之后,至1951年9月我爸被槍斃的半年時間里,更確切地說,是在1951年4月開始鎮(zhèn)壓反革命分子之后的9月初,我爸作為反革命分子被逮捕,從長春通過火車被押解到哈爾濱火車站廣場,然后轉(zhuǎn)運至木蘭縣法院快速宣判……

“哎,我爸,我爸……”
“我爸的悲劇不是個例。”

(以下接歷史背景資料闡述,從個人敘事轉(zhuǎn)向宏觀敘事)
……
 

暮色將盡,人生畢業(yè)旅行
 
人之將逝,生命倒計時,一切都過去了,一生快結(jié)束了,就是人生畢業(yè)旅行。這個詞很形象,這是一種豁達的生命觀。過往都已散入歷史的煙塵,幸好有了文字,讓祖輩的人生軌跡不會輕易泯滅。每個人都會老去,輪船終究會靠岸,無論沿途風景迤邐,還是驚濤駭浪,最終的問題是,該如何評價這趟旅行呢?
 
對于取得一定人生成就的傳主會感慨:生活在后世的人們,往往無法了解前時代的偉大事業(yè)或行動如何起源。只能如此解釋:一切事情(包括那些最后取得大成功的)在肇始之際,是那樣微弱渺小,傳主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它將來竟能成如此宏大的局面。
 

開始寫吧!我在開寫,我已開寫。